盘点:2016年肿瘤热门事件Top10
1.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CA发文《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
CA,全名为: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全球最高影响因子杂志,2015最新影响因子144.8,目前唯一一个影响因子100以上的期刊。发刊至今,全亚洲收录两篇文章,一篇是2002年日本作者发的,另一篇就是中国学者陈万青教授发表的《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
2. 中国首个IDO抑制剂卖出全球价
目前,IDO已被证实是一个重要的药物发现靶标,IDO抑制剂作为具有新药靶、新机制的药物,可应用于治疗肿瘤、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白内障等多种重大疾病,社会、经济效益前景广阔。国外 IDO 抑制剂药物的研发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由于现有的 IDO 抑制剂普遍抑制效力低下,目前尚无IDO抑制剂药物问世。
2016年3月15日,复旦大学与美国HUYA(沪亚)公司在中国上海达成协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青教授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IDO抑制剂有偿许可给美国HUYA公司。这是全球首个获准上市的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口服抑制剂,也是中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使用的原创新药。
3. 究竟谁“害死”了魏则西?
21岁滑膜肉瘤患者魏则西的离世,让其生前曾接受的“免疫细胞疗法”成为众矢之的。此前多年,包括CIK、DC-CIK等免疫细胞疗法虽未经批准,却在医疗机构普遍开展临床应用。“魏则西事件”引起舆论关注之后,国家卫计委再度明令叫停,要求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按临床研究规定执行。
4. HPV疫苗时隔十年获准在中国上市
2016年7月18日,葛兰素史克(GSK)公司宣布,希瑞适(Cervarix,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16型和18型])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上市许可,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该疫苗采用3剂免疫接种程序,用于9到25岁女性的接种,将有望于明年年初上市。
5. 中国原创肺癌新药首次人体试验结果出炉
2016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报告了一项国产第三代EGFR-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期临床试验结果(NCT02274337),AC0010很可能是继目前唯一上市的第三代EGFR-TKI--AZD9291之后最有潜力的药物之一。
6.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癌细胞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和浙二放射介入科晁明教授团队发现了饿死癌细胞的新疗法,那就是碳酸氢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苏打,可以去除肿瘤内的氢离子,从而快速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该疗法引起广泛关注。事实上该疗法是把碳酸氢钠通过肿瘤滋养血管注入瘤体,改变肿瘤内部的pH值。用碱如碳酸氢钠(小苏打)来去除肿瘤内的氢离子,就可破坏乳酸根和氢离子的协同作用,从而快速有效地杀死处于葡萄糖饥饿或缺乏的肿瘤细胞。
7. 两篇捅破“精准医疗”泡沫的重要文章
九月份有两篇把“精准医疗”推上审判台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另一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两篇文章总结了最近发表的一些肿瘤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结果,不过都给出很悲观的评论。第一篇文章认为“精准策略没有给大多数肿瘤病人带来好处”,“肿瘤的精准治疗仅仅是一个待证明的假说”。
8. PD-1抗体正式成为肺癌首选治疗
2016年10月24号,全球著名的制药公司默沙东宣布重磅新闻:FDA已经批准我们的PD-1抗体Keytruda用于PD-L1高表达(大于50%)的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也就是说,对于部分晚期肺癌患者来说,一线治疗可以直接使用Keytruda,副作用小,有效率高,活的时间长。不过,不包括EGFR突变和ALK融合的患者,这批患者还是继续使用靶向药。
9. 徐小婷事件引发人们对恶性肿瘤治疗的激烈争论
年仅26岁青年演员徐小婷罹患淋巴瘤早逝,引起了人们对恶性肿瘤中西医治疗的激烈争论,也折射着公众对医学知识的匮乏。
10. 用砒霜“进攻”白血病 陈竺拿下ASH国际大奖
美国血液学会(ASH)日前颁发了本届欧尼斯特·博特勒奖,获奖人员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陈竺教授和巴黎圣路易医院的HuguesdeTh 教授,以表彰他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陈竺团队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对APL进行联合靶向治疗,使得这一疾病的5年无病生存率跃升至90%以上,达到基本“治愈”标准。其中,三氧化二砷(ATO)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
本文转自生物探索。
扫一扫,反馈当前页面
和元生物